查看原文
其他

海科院迎新(58)| 走进海科院:海洋微型生物生态与物质循环研究团队介绍及研究进展

实力雄厚的 中山大学海洋科学 2019-09-02
研究进展介绍



图1. 红树林沉积物中真核微生物与真菌群落的研究

利用18S rDNA高通量测序,发现红树林潮上带沉积物有机碳含量较高,而潮下带硫酸盐与铵盐含量较高,两区带中的真核微生物群落差异显著;然而,真核微生物群落及真菌群落在根际与根周沉积物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图1)。研究结果揭示的潮带间天然存在的生物分布异质性对红树林污染监测站位的空间布设等管理决策具有指导意义(Zhu et al. 2018, Estuaries and Coasts  41:751–764)。


图2.原生生物核糖体(及基因)数量与细胞体积(个体大小)之间的幂指数关系

核糖体RNA基因rDNA与rRNA是微生物分子生态研究中高通量测序、定量PCR、基因芯片检测的主要靶标;rRNA与rDNA拷贝数的比值也常被用来指示细胞的活性。课题组通过纤毛虫原生动物的单细胞分析,发现单个细胞中的rRNA、rDNA的拷贝数及rRNA:rDNA均与细胞体积呈幂指数关系;生长速率是单细胞rDNA(或rRNA)拷贝数及温度的函数(图2)。研究结果对原生生物的分子生态学具有重要启示:rDNA与rRNA的数量应该解释为细胞生物量(而非细胞丰度);rRNA:rDNA拷贝数的比值受到细胞大小的影响,因此不能简单地用作细胞生长活性指标(Fu & Gong 2017,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 64:885–896)。


图3.黄渤海沉积物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速率的时空分布与拟合

沉积物的理化性质在空间、季节上具有明显的异质性,因此底栖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及其介导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时空变化也可能很大。本团队利用15N稳定同位素方法对我国黄渤海表层沉积物中的反硝化、厌氧氨氧化速率及相关微生物的丰度与结构组成进行了研究,发现确实如此(图3);底栖脱氮过程约将陆源输入黄渤海氮盐总量的50%转化为了氮气。进一步分析发现:利用沉积物与底层水的环境参数可在一定程度上拟合脱氮速率的时空变化,只用功能微生物特征的拟合效果则较差,而使用环境因子结合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时,可获得最高的拟合度。该结果为富营养化背景下近海自净功能的精准评价、生态容量的估算提供新的视角(Zhang et al. 2018,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Biogeosciences)。


团队成员

PI 龚骏 教授

博士生导师

学科专业

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 

微生物生态、原生生物生态与物质循环

电子邮箱: 

gongj27@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龚骏教授于2005年在中国海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访学英国、法国、韩国科研机构,回国后于中科院带领研究小组开展海岸与海洋微生物与原生生物多样性、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研究工作,2017年进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工作。曾获国家优青、中科院百人计划、全国优秀百篇博士论文奖专项、欧盟居里夫人特聘研究奖等项目资助。现任国际SCI期刊Journal of Eukaryotic Microbiology、Journal of Microbiology及中文核心期刊《应用生态学报》编委及多个学术团体的理事。迄今已发表论文11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SCI收录90篇(含第一或通讯作者51篇),总被引1900余次,H指数25(谷歌学术)。


   沈卓      

副研究员

学科专业

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

海洋微型生物生态

电子邮箱

shenzhuo@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沈卓博士于2012年在华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在暨南大学开展研究工作。2014年获“香江学者计划“资助,前往香港科技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9月进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海岸与海洋的原生动物分类学及系统学、多样性与时空分布,以及原生动物与其他微型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迄今为止,共主持国家及广东省各类基金项目4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15篇,其中SCI收录11篇(含第一作者8篇)。



   张筱墀      

  副研究员

学科专业

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

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

电子邮箱

zhangxchi@mail.sysu.edu.cn


个人简介

张筱墀博士于2013年在日本长崎大学获水产学博士学位。2013年至2014年,于长崎大学水产环境科学综合研究科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博士研究生及博士后期间主要从事海参肠道细菌多样性研究。2014年至2016年先后于TOTO综合研究所和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工作。2017年10月加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水产动物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主要开展沙蚕肠道细菌、古菌及真核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迄今已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3篇。



   赵诏      

 博士后

学科专业

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 

海洋微型生物生态

电子邮箱

zhaozhao28@foxmail.com


个人简介

赵诏博士于2018年在厦门大学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获“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支持,加入中山大学海洋科学学院。目前研究方向包括海洋细菌、超微型蓝细菌及海洋病毒等典型海洋微型生物类群,重点关注典型海洋微型生物类群的生态效应及其相互作用对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驱动与影响。博士期间曾赴美国马里兰大学环境中心访学一年,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一次,参加戈登论坛(GRC)、XMAS-III等国际会议。目前共发表第一作者论文2篇,其中一篇发表于《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

   林贤彪      

   博士后

学科专业

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

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电子邮箱

linxianbiao2099@163.com

个人简介

林贤彪博士于2018年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博士期间前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海洋科学研究所进行一年联合培养。目前主要从事邻近海域生态系统氮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相关研究,包括:(1)全球环境问题及人为活动对水环境中无机氮的迁移转换过程影响研究;(2)脱氮微生物微尺度空间分布特征探究;(3)大尺度氮循环过程时空分布特征与通量估算;(4)测定氮循环过程方法的开发与应用。博士期间参加国家级科研项目5项,获博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及校优秀博士与科研创新计划资助。迄今为止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含第一作者8篇),其中SCI收录4篇。



  王雅苹      

   博士后

学科专业

生物海洋学与海洋生物学

研究方向: 

海洋微生物生态

电子邮箱

584658291@qq.com

个人简介

王雅苹博士于2018年在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海洋微生物多样性及微生物地理学研究,包括:(1)海洋微生物(细菌、古菌和真核微生物)的多样性及群落结构;(2)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3)微生物的生物地理学分布规律及成因;(4)海洋真菌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异及其对环境的响应。博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6余项。迄今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4篇(含第一作者2篇)。


推荐阅读:


海科院迎新(57)| 新生指南:本科教务系统使用指南

海科院迎新(56)| 本科、硕士和博士到底有什么区别?

海科院迎新(55)| 走进海科院:生物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团队介绍及研究进展


编辑:余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